记得还在上学的时候,班里有一个同学拿来了一包东西,鼓鼓囊囊的。
笑嘻嘻地把男生们张罗在一起,打开一看,原来都是香烟。他家是开超市的,经常会拿来一些新鲜玩意儿给我们显摆显摆。没想到这次居然是烟。
于是班里开始纠集所有的男生,在下学后统一来到一个灰暗的地下室,开始了现在认为极度幼稚的行为。
那个同学把那一堆长的、短的、巧克力色的、白色的、粗的、细的烟都拿了出来,发放给了班上的其他同学,有的七八根,有的三五根。最后依然还剩下几十根。
早有同学已经跃跃欲试,拿起早已准备好的火机点燃,开始吞云吐雾;也有同学拿在手里仔细把玩,拿鼻子嗅一嗅,拿嘴巴舔一舔;还有的同学尴尬的站在那里,不知所措,内心仿佛是拒绝的。
不一会儿,室内已经变得烟雾缭绕,气味呛鼻,大部分同学的烟头已能看到点点火星了,偶尔还伴随着一些咳嗽声。剩余个别几个没动的人,在其他人的‘威逼利诱’之下,也最终妥协了,这也是我们班男生当时在课外做出的一件大事了。
在长大以后,这个班里的同学大部分依然在抽,只有极少数的几个人没有这个习惯。
还记得刚上班不久,某一天一个销售扔给我一个东西说:“几十块一根,记得请我吃饭”
全身巧克力色,外层是透明塑料的精致包装,在其头部围绕一圈的标签贴上写着“cigar”,原来是支雪茄。
之前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那些有身份的人在高档的场所点燃一根粗大的雪茄,配上一杯红酒。吸一口,然后吐出很浓的白烟,似乎非常的享受。
所以,我也特意准备了长盒火柴,在一个惬意的下午,细细地品了品它。浅浅的吸一口,然后吐出来(不能过肺),一股淡淡的清香,有夹杂着香草或巧克力的醇香味。
虽然短短的半个小时,但却让我记忆尤新,感觉那个下午是真的非常放松、非常舒适。尤其是那种让人流连忘返的香味。
所以,你知道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在吸烟吗?
在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的社会心理学作品《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中,认为社会压力是青少年吸烟的主要原因。
青年早期是一个对融入群体、形象体面和不再“只是一个孩子”且有着高度自我意识的时期。同时青少年早期也是开始体验到他们的第一个“认同危机”(自己的思维开始发展到对可供选择的选择和生活方式进行概念化的时期)因此,他们不断的实验,不断的让自己充当新的角色。
他们持续保持的角色,往往能给自己带来社会肯定和最舒服最自在的自我意象。对同伴的易感性也往往在这个时期达到高峰期(易感性:敏感好胜、封闭防御、自我专注、完美主义和退让顺从的特点)。
这种情况之下:
处于吸烟者群体周围的中低年级学生更有可能去尝试吸烟。
青少年希望通过模仿成人的行为来摆脱他们稚气的自我形象。
如果父母吸烟,那么他们的子女就比别人的孩子更可能去学习吸烟。
如果孩子有一个年长的同胞吸烟,那么他就比别的孩子更有可能坚持吸烟。
看到了电视中、出版物或者大街上的香烟广告,被有魅力的成人所表现出来的愉悦和刺激所吸引。
在一些低自尊或者自卑的青少年中,这种影响的会造成更加不良的后果。当然成人们面临的可能不是青少年时的问题了,更多的是来自现实的压力、无奈或者释放。
提问那么,你还记得最初是因为什么而开始吸烟的么?
感谢关注: 七宗罪
一起阅读、学习、解析心理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