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你在课堂上自愿发言后,一位名叫修睿的异性同学称赞了你的深刻见解。而且在你接下来的两次发言中,这个人都抓准时机赞扬了你的评论。
你会发现,自己的脑海中开始产生很大的疑惑:为什么这位颇有魅力的异性会如此慷慨地赞扬自己呢。
你还会联想:“之前没有其他人这样夸费过我。并且,这已经是这个人第三次夸奖我了。”心中感到很有趣。
如果,你回想起,你曾经无意中听到过这个人在其他异性课堂发言后,也会不加选择地夸赞这些同学。
当你观察到这三种情况,特别是最后一种情况(这个人不加选择地奉承异性)。
你从内心就会认为这个人很轻浮,或者判断他至少是那种希望与任何一个发言的人,更确切地说,是与任何一个异性都有所联系的人。
但是,如果这个人似乎从来没有夸赞过其他人—他的奉承是特异的,是唯一针对你的,那么你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这个同学喜欢你。这位同学对你本人有好感!很好,你现在感觉好多了吧。这里就出现了信息的变化改变你的思维,甚至是你的后续行为。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我们都在试图“理解”他人,并试图理解人们行为的原因,以此来预测和控制可能会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这是一种我们相信自己能控制所处环境的基本需要。
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 Fritz Heider,1958)将之称之为归因理论,它可以分为性格和情景两种。
比如从性格归因:“同事小贾工作的时候特别努力认真,是因为他对这份工作十分喜爱”。从情景归因:“因为这个项目做完会有一笔奖金,所以小贾同事做得很认真”。这种对他人的不同理解也会影响到我们对他们的态度或行为。
这样就能很好地对一开始的例子进行解释了。
一、“之前没有人这样夸过我”
一种非常规性的方式,独特或者与大部分人不同,很容易引起自己对其的关注,也会对自身的表现有所注意。
二、“已经第三次夸奖我了”
一种连贯性的方式,加强了自己对其的关注,产生一些好奇心。
三、“他曾经夸赞过其他同学” 或 “这个人从来没有夸赞过其他人”
这一点结合上面两点,让自己很容易给修睿同学进行性格上的分析或归纳,判断他是一个和众多异性保持联系的情场老手,或者他是一个偷偷喜欢我的人。
既然这种思维方式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基本需要,那也就避免不了对别人的行为做分析。
但是也要谨慎或者不要过度解读。
走在路上,一位陌生异性三番五次的有技巧的找你说话,这也许不是喜欢你,而是带着目的,让你去报名一场VIP健身课程。
在办公室里,同事小张多次向你挤眉弄眼的,也许只是忘记了戴眼镜。
陌生异性有意无意的和你进行一些肢体接触,或许是他/她正常的交流行为,或许是在博取你好感的同时,已经悄悄地设了一个“杀猪套”。
感谢关注:七宗罪
一起阅读解析心理学知识,欢迎收藏、评论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