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活环境进行控制的努力几乎渗透于人一生中的所有行为之中,人越能够对生活中的有关事件施加影响,就越能够将自己按照自己喜欢的那样进行塑造。想法,不能对事件施加影响会对生活造成不利的影响,它将滋生忧惧、冷漠和绝望。
班杜拉
在人的所有动机中,有一种成就目标的概念。就是达成自己的目标愿望。
心理学家平崔克( Pintrich,200为,成就目标是一种有组织的信念系统,反映了个体对成就任务的一种普遍取向,与目的、胜任、成功、能力、努力、错误和成就标准等有关。
成就目标理论把成就目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掌握目标( masteryoals),个体的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了上述目标就是成功。另一种是成绩目标( performance goals),个体的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绩上,认为只有赢了才算成功。
研究发现,不同的成就目标对应着不同的动机和行为模式。具有掌握目标的个体,往往会采取主动、积极的行为,如选择适当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使用深层的加工策略等;而具有成绩目标的个体,往往有较高的焦虑水平,有时不敢接受挑战性的任务,遇到困难有时容易退缩。
掌握目标为M,成绩目标为P
掌握目标为M,成绩目标为P,那么这两种类型对不同任务的取向分别如下:
对于成功,
M是为了提高、进步、掌握、创新。P是为了高成绩,比他人更好的表现,在标准化测量中取得相当的成就,不惜代价地取胜。
对于价值,
M是为了努力,挑战困难的任务。P是为了避免失败。
对于满足感的产生,
M是为了进步、掌握。P是为了成为最好的,低努力的成功。
对于喜欢的工作环境,
M是为了有助于个人潜能的成长、学习。P是为了能建立不同成绩等级。
对于努力的理由,
M是为了活动内在的,个人的意义。P是为了证明个人的价值。
对于评价依据(对自我的评价),
M是采取绝对标准,要有进步的证据。P是常模(某一标准化样本的平均数和标准差),或社会比较。
对于错误,
M认为是成长过程的一部分,具有信息功能。P认为是失败,是缺乏能力和价值的证据。
对于能力,
M认为是通过努力发展的。P认为是天生的、固有的。
然后根据心理学家阿普特尔等提出的新的动机理论(逆转理论-reversal theory)分析【他们认为人们的心里需要是对立的,概括起来有四对相反的元状态,即:目的 – 超越目的,顺从-逆反、控制-同情、自我中心-他人取向,进而有不同的动机模式。如下图,在当前任务中每对动机的两种状态只能有一种被激活。】
可以了解到针对不同的目标、不同的事情,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动机状态。
定好目标,前进吧!
更多请查看 心里学基础课系列教材《普通心理学》第四版/彭冉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