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俗称为“红眼病”“吃醋”等。嫉妒是把锋利的剑,用来刺伤别人的时候,自己也伤痕累累。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说过:“嫉妒者所受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都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分。”嫉妒的产生常常具有“同等性、可比性”的前提,当一个与自己在学历、年龄、经历、家庭背景等客观条件相当的人,处于比自己地位优越时,人们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羡慕嫉妒恨”是今年流行于大众的一串词。嫉妒从羡慕来,羡慕是看到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优越感或有利条件,希望自己也有;嫉妒则是看到别人拥有这些东西,情绪抵触,心生恨意。羡慕—嫉妒—恨,正好画出了嫉妒的生长轨迹,始于“羡慕”终于“恨”。羡慕只是嫉妒的表层,恨才是嫉妒的核心。嫉妒导致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互相拆台。当他人感觉到嫉妒心理和行为,会渐渐离我们远去,使人际交往受到影响。对他人来说,被人嫉妒即等于领受了嫉妒者最真诚的恭维,是一种精神上的优越和快感;而嫉妒别人,则会或多或少地透露出自己的自卑、懊恼、羞愧和不甘,对自己的自信心无疑是个打击。
嫉妒是人的一种本能。谁没有嫉妒过别人呢?只是每个人的嫉妒心强弱不同罢了。据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微妒”可以激发人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一个人正是透过嫉妒这种难以启齿的情感,才真切地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如人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人际交往中,不必恨人家够猛够强,要恨就恨自己顽铁不成精钢。如果能化嫉妒为力量,就能使自己进步。这样的话,既使自己受益又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