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看到别人得到荣誉、好处或利益,表面上也许会说些赞美的话,但是内心却不服气;也有些人会对他人的成就抱持「没什么了不起」的想法,这种微妙的心理状态就是嫉妒。嫉妒普遍存于人性之中,即使有修行的人,还是会有嫉妒心理,只是程度深浅不同而已。
嫉妒心会让人迷惑,丧失看清自己的机会,也会使得好事多磨,产生很多阻碍,这和自私自利、争名夺利的情况很类似──自己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
例如,有一位男士拚命追求一位美丽的小姐,但是这位小姐已经有男朋友,所以始终没有回应。这位男士追求不成,便想破坏她所拥有的幸福,像这种报复的心态就是嫉妒所造成的。
又例如,原本可以心情愉快地做事,却因为心理作祟,一想到自己所嫉妒的人,心里便浮现许多批判的字眼,使自己烦恼不已,以至于什么事都做不下去,久而久之,这种情绪便会累积转化成怨气。
就佛法的观点来说,嫉妒是非常严重的烦恼心,它与瞋恨心有关系。佛法所说的三毒一般是指「贪、瞋、痴」,但也有一些经论说是「贪欲、嫉妒、邪见」,后者以嫉妒代替了瞋恨,可见,嫉妒心、瞋恨心属于同一层次、同一性质,同样都会害人害己。
人人都有嫉妒心,佛法甚至认为它是根本烦恼之一,学习如何放下嫉妒心,便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功课。
避免嫉妒是双向的,一方面不要嫉妒别人,另一方面也不要引起别人的嫉妒。方法可以效法〈普贤菩萨行愿品〉十大愿中的第五愿──随喜功德,也就是对于别人所得到的利益、所做的好事,要感同身受的随喜、赞叹;其次,也要将所有荣誉归诸于大众,而不是归功于自己一人。
嫉妒是由于别人胜过自己而引起抵触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当看到别人比自己强时,心里就酸溜溜的不是滋味,于是就产生一种包含着憎恶与羡慕、愤怒与怨恨、猜嫌与失望、屈辱与虚荣以及伤心与悲痛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嫉妒。
嫉妒者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害怕别人得到自己无法得到的名誉、地位等,在他看来,自己办不到的事别人也不要办成,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不要得到。
嫉妒程度有浅有深,程度较浅的嫉妒,往往深藏于人的潜意识中,不易觉察。如自己与某同学是好朋友,他的学习成绩、能力等都较强,对自己的好朋友并不想加以攻击,但在内心总有一点酸楚。而程度较深的嫉妒,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如对能力超过自己的同学进行挑剔、造谣、诬陷等。
嫉妒心理不但影响身心健康,还影响学习工作。嫉妒心强,直接影响人的情绪,而不良的情绪会大大降低学习或工作的效率。另外,嫉妒心强可能使我们结交不到知心朋友。
嫉妒心强的人往往事事好胜,常想方设法阻止别人的发展,总想压倒别人。这可能使同学、朋友想躲开你,不愿与你交往。从而给自己造成一个不良的人际关系氛围,你会感到孤独、寂寞。
如何克服?
1.培养豁达的人生态度,心胸开阔,要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自有强中手”,这是客观规律。
2.转移注意力,给自己一个不嫉妒的理由。
当我们有很多事情要做时,我们就无暇去嫉妒别人。因此,积极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使自己真正充实起来,那么,嫉妒的毒素就不会孳生、蔓延。为了缓解自己的失败带来的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可以找一些理由,使自己不再嫉妒别人。
3.看到自己的长处,化嫉妒为动力。
一个人在嫉妒别人时,总是注意到别人的优点,却不能注意自己比别人强的地方。其实任何人都有不如别人的地方,当别人在某些方面超过我们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想一想自己比对方强的地方,这样就会使自己失衡的心理天平重新恢复到平衡的状态。
总之,对别人产生了嫉妒并不可怕,关键要看你能不能正视嫉妒。你不妨借嫉妒心理的强烈超意识去奋发努力,升华这种嫉妒之情,把嫉妒转化为成功的动力,化消极为积极,超过别人!
嫉妒,是事业合作中的一大障碍,他是一个人虚弱自私的反映。
嫉妒之心无论如何,对人对己都是有害的,必须将这种无聊有害的情绪从自己的心灵中清除出去。为此,首先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
一个有强烈事业心的人,时刻想着如何为人类多做有益的事情,懂得事业成功要靠大家的努力 ;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会努力地充实自己,相信靠不懈的奋斗和追求定能获得成功。他无暇去挑别人的毛病,挑别人的刺,永远不会产生害怕别人的成功可能影响到自己要克服嫉妒的心理,还要克服自己的私念 。
在现实生活中,嫉妒者对家人亲戚的进步和成就,总是大度容忍;而唯对自己的同事,尤其是同资历、低资历者过不去。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嫉妒者将亲人看做‘自己人’,只是放大了的‘我自己’而已。因此,克服私念是益人益己的大好事,也是消除嫉妒心的基础条件。 要克服嫉妒的心理,也要认清自己。
心存嫉妒者,首先自己也是想出人头地的,无论怎么掩饰,嫉妒的表现已经反映了这种心理。对此,嫉妒者应当正确地评价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只要刻苦努力,至少可以在某些方面取得成绩。
另外,还得承认,你即使天资过人、精力旺盛,也不可能永远领先、永远不被别人超过。因此,正确地评价、看待自己和别人,也是从心理上战胜嫉妒心的武器。
要克服嫉妒的心理,就要替别人着想。中国俗话说的“将心比心”就是这个道理 ,心理学称之为“心理位置互换 ”,当你感到嫉妒之心油然而生时 ,你可以想一想,“假如是我取得了成绩,对别人这种无端的怨恨心中会有什么感受?”这种换位思维常会十分有效地帮助你摆脱苦闷的心理。
嫉妒心强怎么办?不光是女性朋友容易产生嫉妒的心理,男性朋友也经常产生这样的现象。女性朋友可能嫉妒其他的女人带了一些漂亮的首饰,皮包,而自己没有,男性朋友则是嫉妒其他不如自己的男人拥有比自己漂亮的女朋友。
人生在世,我觉得都有一种嫉妒的心理,只不过有着强烈不强烈之分,谁愿意低人一等?
谁不愿意赚足面子呢?有点嫉妒心会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可是如果这嫉妒心太强了,反而会给我们带来不好的影响。
克服
消除嫉妒心,最重要的是克服,克服自身的这种负面心理,不懂得克己的人是孩子,作为成人,都懂得一定程度的克制自己,克服嫉妒心,也许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还不够,那么便可以找到身边可靠的长辈或朋友,让他们来帮助我们分析,帮助我们消除嫉妒心理,通过倾诉,我们敢于说出自身的毛病,这是一种骄傲,然后还得到了别人的建议,克服嫉妒心变得很容易。
暗示
自我暗示是心理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深呼吸,全身放松,然后想想不属于我的东西,强求不来,属于我的,是跑不掉的。现在的拥有并不代表永恒,而现在没有不能说明以后也不可求,时间的一转眼,谁变成了什么样子,都是未知。
当别人拥有一件东西的时候,同时也失去了另外的一些东西。譬如对方有了工作,没了自由,而我没有工作,却时间充裕,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在嫉妒人光鲜的时候,不要忽视了背后的痛苦,如果你也想要,那么你也要付出对应的代价才行,
想到这,是不是会觉得心情好些了呢,嫉妒心不那么强了呢?
1。认清嫉妒的危害如前所述,嫉妒的危害一是打击了别人,二也伤害了自 己、贻误自己。遭到别人嫉妒的人自然是痛苦的,嫉妒别人的人一方面影响了自 己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由于整日沉溺与对别人的嫉妒之中,没有充沛的精力去 思考如何提高自己,恰恰有继续延误了自己的前途,一举多害。认清这些是走出 嫉妒误区的第一步。
2。克服自私心理嫉妒是个人心理结构中” 我” 的位置过于膨胀的具体表现。 总怕别人比自己强,对自己不利。因此,要根除嫉妒心理,首先根除这种心态的 ” 营养基” ——自私。只有驱除私心杂念拓宽自己的心胸,才能正确地看待别人, 悦纳自己,机常说的” 心底无私天地宽”.
3。正确认知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也 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别人取得了成绩并不等于自己的失败。” 人贵有自知之 明”.强烈的进取心是人们成功的巨大动力,但冠军只有一个,尺有所短,寸有所 长,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走在人前,争强好胜就一定能超越别人。一个人只要客 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现实地衡量自己的才能,为自己找到一个恰当的位 置,就可以避免嫉妒心理的产生。
4。将心比心将心比心是老百姓常说的一句俗语,在心理学上叫” 感情移入 “.当嫉妒之火燃烧时不妨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扪心自问,” 假如我是对方又 该如何呢?” 运用心理移位法,可以让自己体验对方的情感,有利于理解别人, 有利于以致不良的心理状态的蔓延,这是避免嫉妒心理行为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5。提高自己嫉妒的起因就是看不惯别人比自己强。如果能集中精力,不断地学习、探索,使自己的知识、技能、身心素质不断得到提高,那么,也可以减少嫉妒的诱因。而且,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将自己的闲暇时间填得慢慢的,自然也就减少了” 无事生非” 的机会,这是克服嫉妒心理最根本的方法之一。
6。完善个性因素大凡嫉妒心理级强的人,都是心胸狭窄、多疑多虑、自卑、 内向、心理失衡、个性心理素质不良的人。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因素,提高自己 的心理素质,一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
7.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一公平、合理伟基础的竞争是向上的动力,对手之间 可以互相取之所长,共同进步;还必须建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嫉妒是人类心灵的 一大误区,祝愿所有的大学生朋友自觉克服嫉妒心理,走出心灵误区,成为身心 健康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