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谁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良情绪,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的人,能够及时消解、克服它,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不良情绪的刺激和伤害。
“喜怒不形于色”,如果强行压抑情绪的外露,会给人们的生理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因为情绪中的声调、表情、动作的变化,泪液的分泌等,可以被意志所控制。心脏活动,血管、汗腺的变化,肠、胃、平滑肌的收缩等随着情绪而变化,却受人们主观意志的控制。
那些表面上看来似乎控制住了情绪的人,实际上却使情绪更多地转入体内,给体内器官以损害。因此,不良情绪如果已经产生,就应当通过适当的途径排遣和发泄,千万不要闷在心里。
一、 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及情绪的表达
一些心理学研究者提出,当人们心存不满时,他会考虑在此情况下,是直接表现出自己的不满情绪,还是先不表露、把不满压抑在内心才能有效地降低情境所带来的伤害?
如果他认为表现出愤怒才能让自己感受到掌握情境、有控制感的话,他必定会将冲突外化。由此可知,任何人的情绪表现与他的想法及评估是息息相关的,而这些想法往往是要帮助个人避免失去“控制感”,因为一旦失去了控制感,个人想要达成的目标就有所阻碍,这会使人产生挫折感,而只要挫折感升高,攻击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便会增加。
总之,愤怒最主要的两种原因是低挫折忍耐力和自我价值受到威胁。
当然,心中有“气”就应该适当宣泄出来,内心才能重获平衡。只是,常见动怒的人因表达愤怒的方式不当,不得不为自己发泄怒气的行径善后,如得罪人、事情的进度受阻、失去朋友或信用等等,因此,发泄愤怒还得视状况而定,不然一吐胸中的块垒后,反而会制造出新的问题来。所以,了解情绪表达,掌握恰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很有必要。
情绪表达指的是人们用来表现情绪的各种方式,其功能就是在纾解情绪水位,使水位下降。情绪的表达对我们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一项研究中,参与者要完成一系列的有关幸福感的量表,并连续21天记录自己每天的情绪,结果,研究者发现,情绪表达能力高的人群比情绪表达能力低的人群能体验到更多的快乐、更少的焦虑和内疚。
其他研究者采用相似的研究方法,发现善于表达的人很少有抑郁的倾向,并且有着强烈的自尊心的体验。我们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一分子,情绪表达必须以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等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式表现,否则可能纾解了原来的负面情绪,又会因为不符合社会规范遭受到规范执行者的责备或体罚,而产生更大量新的负面情绪,对于情绪水位的纾解不但没有帮助,还有可能更严重。
二、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应该生气时就要“生气”
每个人都有愤怒生气的时候,但每个人的反应方式却不相同,有的人通过发脾气来宣泄内心的愤怒,有的人则显得很平静,好似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认为,那些显得平静的人,心理承受力比发脾气的人强得多。
然而事实上,并不是每个表面平静的人,都能很好地平息内心的愤怒,更多时候,表面的平静只不过是愤怒情绪被压抑时的表现。情绪上或是心理上长期压抑自己,不但会对心脏功能造成不利影响,影响免疫系统正常工作,同时,也会为各种心理障碍埋下祸根。
我们的情绪具有类似喷泉的特性,被心理学家称为“情绪的喷泉理论”。说的是在压力下,如果我们的情绪只有一个出口,情绪流的强度非常大;反之,如果有多个出口,情绪流的强度则都不大。与压抑情绪的人相比,那些能经常发发脾气的人,反倒能及时、有效地宣泄不良情绪,以避免酿成大祸。
不可否认,发脾气有时候会给我们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比如伤害了别人的感情,给人留下缺乏理智的印象等。为了避免这些负面作用,掌握正确发脾气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必须认识到,并不是对着别人大吼大叫、拍桌子瞪眼睛才叫发脾气,我们完全可以拓展发脾气的途径。
比如,对着某人的照片发泄内心的愤怒,也可以将愤怒情绪写下来,用笔和纸将惹你生气的人和事骂个稀巴烂。这样发脾气,既有助于你恢复理智,又不至于因为你的冲动伤害了别人。其次,你还可以把脾气撒在不重要的物品上。《红楼梦》中的晴雯不就是通过撕扇子来宣泄被宝玉责怪后的怒气吗?类似这样的宣泄方式非常多,你可以把废报纸撕成碎片,也可以狠狠地抛沙发靠垫。有心理学家认为,吹气球也是宣泄愤怒的好方法,想象着把怒气都吹进气球里,然后,狠狠地将气球踩碎,在爆破声中,你心中的怒气很快就会释然了。
三、当我们产生不良情绪时,我们可以这样来调节:
1、异地发泄:
当你盛怒时,不妨赶快跑到其它地方,干一些体力活,或者干脆跑一圈,这样就把因盛怒激发出来的能量释放出来,气恼心情随之平静下来,怒气也会消失掉大半。在你过度痛苦和悲伤时,不妨找个地方大哭一场。许多人在痛哭一场后,悲伤心情就缓和许多。这是因为哭泣有减慢心率、降低血压的作用。
2、理智消解:
很多忧愁、惊恐、愤怒等不良情绪产生于对事物的错误认识。对于这类不良情绪,只要冷静地、理智地分析一下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是否确实可忧、可惧、可怒,分析明白了,不良情绪也就不解自消了。
3、转移:
在不良情绪袭来之时,尽量做一些转换心情的事情,可以外出游玩,可以“学而忘忧”。根据现代生理学的研究,当你遇到不满、生气、恼怒或伤心的事情时,感官会产生出不愉快的信息并不断将其传入大脑。如果此时你马上转移心理活动的方向,不断向大脑输送愉快的信息,争取建立愉快信息的优势中心,不良情绪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烟消云散。
4、心理调整:
不良情绪的心理调整方法比较多,如自我鼓励法—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某些明智的思想来安慰自己,鼓励自己同痛苦和逆境进行斗争;语言暗示法—语言暗示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在松弛平静、排除杂念、专心致志的情况下,进行自我语言暗示,往往对情绪的好转有明显作用;疏导法—人的心理压抑时,应当有节制地发泄,可以找同事,找亲人,把自己的心思倾吐出来;环境调节法—有些人在受到不良情绪的压抑时,喜欢到外面走走,看看美景,散散心,这对于调节人的心理活动有很好的效果。
四、我们要谨防情绪上的“蝴蝶效应”
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在做实验时发现了微小差异导致巨大反应,她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动翅膀,它扇动起来的小小旋涡与其它气流汇合,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洲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着名的“蝴蝶效应”。
研究发现:人们在情绪上也有类似的“蝴蝶效应”。一丝不快的心情或许会导致一天的心境不快,或许不啻会引起诸多烦恼,或许还会引来一连串的厄运。
蝴蝶效应”的理论告诫我们:要坚持注意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别,要对这方面的微小差别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时刻保持一种健康清醒的心态。如果你有一个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你的生活自然会充满阳光。或许偶然不可避免地也会产生负面情绪,但只要明白了“蝴蝶效应”的危害,你就会及时注意调整,防微杜渐;即使遇到意外的委屈,甚至屈辱,你也一定会处理的大度、得体。那么,你的生活自然就会阳光灿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