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Follow your heart

吾未见有好德如好色者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出自于 《论语子罕篇》。 孔子在河岸上看着浩浩荡荡、汹涌向前的河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古希腊哲人也说:“濯足急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这样看来,孔子言论是极具哲理的。

那么,孔子对人性、道德的分析又很多,本人才疏学浅,只针对孔子说:“吾未见有好德如好色者也。”做一点分析。
“吾未见有好德如好色者也。”这话是孔子对卫灵公说的,表面上像是孔子夸卫灵公 。其实这话是讽刺卫灵公的。因为当时卫灵公请孔子出游,卫灵公和他的妃子做第一辆车 ,卫灵公的一个大臣坐第二辆车,孔子则坐在第三辆车也就是左后一辆车。孔子感觉自己不受尊重,随便的一句牢骚便被其弟子记录下来,记录这段话的是子贡。
德与色在孔子心中只有先后之别,并不存在善恶之分。把好色视作洪水猛兽的是后来那些腐儒们的想法。这种欣赏美色而非滥淫的思想在孔子注诗经中也有所体现。孔子评关雎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乐,是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在内心产生的愉悦感。

儒家认为,人的欲望是人的合理要求,是人的本性,只不过要做到节制就可以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由此孔子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荀子发挥了孔子的观念,曰:“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又说;“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肌理好愉快,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向生之者也。”
如何节制呢?孔子说:“君子好色而不淫。”“好色”是人的本性,“不淫”是指不过分地追求和贪恋。儒家对道家的“去欲”观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凡语治而待去欲者,无以道欲而困于有欲者也。”儒家主张首先要肯定人的欲望,其次是要把这些欲望引入正路,加以合理的节制。这大概就是教化的意思吧。荀子由此而提出“中理”这一标准,即人的欲望和行动要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如果符合,那么欲求再多也不要紧;相反,即使欲念再少,而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也会破坏社会的安宁。那么,什么是社会道德规范?难道所有社会道德规范都是合理的吗?在人与社会道德规范之间,难道人永远只能服从后者,而后者就不能服从前者?

合百家之长的《吕氏春秋》仿佛对这一问题做了一些回答。《情欲》篇说:“天生人而使人有贪有欲……虽神农、黄帝其与桀纣同。”那么,他们不同在什么地方呢?神农、黄帝“贵生”,桀纣“亏生”。“贵生”者,对生命有益,对社会有利;“亏生”者,对生命有害,对社会不利。《吕氏春秋》还提出一个观点,认为人的的欲求对思想进取有着巨大的推动力,人的欲念多,人就会积极进取;人的欲念少,人则不思进取;如果无欲,就不可能进取了。现代西方很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在论述人的原始欲时,也阐述了这一观点。现代经常学家认为,人的欲望是一切经济与市场的原始推动力。当然这种欲望不是指人的性欲,而是一种泛指。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所以,人们自身理解做人的道理,选择个人的志向,才是确定一个人如何选择一生道路的起点。即,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赞(0) 支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觉得有用,欢迎转发;保留作者信息;(采集人员请润)七宗罪心理 » 吾未见有好德如好色者也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Follow your heart

关于留言

觉得有用就打赏一下吧!您的支持是我做下去的最强动力!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