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地,每当我们谈及恋童癖时,往往想起天主教堂发生那些儿童性虐案,原以为,这些淫邪恶事只是出于没受过道德教育,是无情变态之流,想不到长期受宗教信仰薰陶的“圣洁之地”,也出现此等惨事,例如,10年前德国柏林才被人发现有数百名儿童受神职人员性虐。当然,有些人也会说,谁也知道什么人都可能有“恋童癖”,是不是真的较多出现在教堂里,日后可再讨论。然而更值得说的是,一些像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这样的世界巨星,被误认他有恋童癖,可能只是“少年爱”(hebephiles)而已。
所以,第一重点在于界定人们迷恋的年龄范围,就是所谓“性年龄偏好”,即使定义众说纷纭,性学家偏向将“恋童癖”界定为在青春期以前的阶段,将九岁以下作为恋爱对象;而视那些踏入青春期左右,大约九岁至十四岁为恋爱对象,称为“少年爱”;也有偏好十五、十六岁青少年的“恋青少年癖”(ephebophiles),以及只会喜欢十七岁以上人士的“恋成人癖”(teleiophies);而总是受老年人吸引,对象约在六十五岁以上的称为“恋耄癖”(gerontophile)。
那麽就是,即使迈克尔·杰克逊跟十三岁少年恋爱属实,严格上是“少年爱”,不应说他有“恋童癖”。接下来第二个重点也非常重要,就是“性反应”。因为我们断不能说,儿童至少年的外貌这么可爱、青春,有一点点的喜欢,难道也是恋童癖吗?是故,性反应测试就显得重要。
嘴巴说不,性反应测试最诚实
曾经,心理学者雷·布兰查(Ray Blanchard)发布在《性行为档案》(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ur)的研究指出,许多以往被诊断是恋童癖人士,对九岁以下儿童性反应并不是最强烈。他的实验室研究过881位男性,受试者被配上“阴茎膨胀测量仪 / 阴茎体积描记仪”,再观看不同年龄赤裸模特儿的身体,背景还会播出一些意淫的说话,例如:“你的手臂围着她的肩头,手指触及她的胸部⋯⋯”;不论他们口头怎么说自己的心理,测量总可捕捉相关的即时生理反应。
结果显示,拥有性反应的年龄范围重叠了,譬如,只有一部分男性唯独对九岁以下儿童有最强烈的性反应;有一些男性,其实对青少年有最强烈性反应,再兼及对儿童也有反应;有些则是对成人有最强烈的性反应,而兼及了青少年。
由此可见,真正只对儿童有性反应的人,未必想像中多,暂时学界将上述界定的恋童癖列入为精神病的一种,并未有很大争议,同时心理学者汤玛斯·詹德(Thomas Zander)指,划一以年龄阶段界定恋童癖比较妥当,而不是根据某人的身体发育成熟程度来界定,否则就变成一些案件涉及界定恋童癖,需要专家细緻“测量耻毛长短的地步”了。(注意:性学家只将强烈性反应列作诊断准则,只有极微的性反应,被认为在可接受范围,不会列作为“癖”/ “病态”)
再谈“先天后天”问题
好了,究竟恋童癖是先天还是后天影响呢?两者皆有,那个是主要影响可再商榷。
荷兰神经科学家迪克·斯雅伯(Dick Swaab)指出,近年研究已发现恋童癖人士的大脑,不同神经区域有明显差异;透过核磁共振成像造影(fMRI) 显示,他们脑区如下视丘(Hypothalamus)、终纹床核(BST)、杏仁核(Amygdala)的灰质较少,而杏仁核越小,恋童行为机率越大;不过,他亦指出,大多数恋童“倾向”人士会控制冲动,不会全部诉诸犯罪行为,不能将两者等同。
另外,迪克亲自研究某恋童癖患者三代家系,发现他的一级家系成员,高达18%的人有恋童癖,可暂且视上述证据看恋童癖或有其遗传根源。两年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詹士(James M. Cantor)亦指,目前证据看来,先天因素会影响人们日后的恋童倾向,例如恋童倾向人士与先天脑区细小、身高较矮、低智商、左撇子有若干关联。(注意:有关联并非“决定性”)
此外,少数的恋童癖跟小时候遭受性虐待有关,像北爱尔兰新芬党领袖杰瑞·亚当斯(Jerry Adams)表示他与兄弟孩童时曾被父亲强奸,而他的兄弟后来亦传出性虐过自己的女儿。还有,曾于1996年获诺贝尔医学奖的加德赛克(Daniel Carleton Gajdusek)教授,他小时候被叔叔性虐,不过在此阴影长大后,他仍在研究吃人文化与遗传病学上有所贡献,就是发现蛋白质感染因子“阮毒体”(Prion),它同样是导致疯牛病的原因之一。可惜,后来他被发现在新畿内亚(New Guinea)带走56名儿童进行性虐,被捕判刑,并于2008年去世。
可是,别以为恋童癖性虐者只有男性,实际上,欧洲也发生女性性虐儿童事件,大部分是母亲虐待自己的女孩,这些女童平均年龄是六岁;但补充一些背景,那些惨剧通常发生在贫穷、缺乏教育的母亲,以及她们可能有智商低、精神病及不同成瘾症等。
无论如何,即使我们知道真正属于“恋童癖”,并诉诸于这种行为的人,数量并没有想像般多;甚至演化心理学家表示,无论在生育和性吸引上,男性普遍喜欢年轻女性,有深远的演化根源。但是,这绝不表示我们无须“保护儿童”,却是反映“少年爱”的争议才更大;同时了解恋童癖的先天因素,使我们不必过于忧虑,人们会轻易受儿童色情刊物的性诱惑影响,便有可能成为恋童癖患者。
需要“保护儿童”,几乎无可辩驳
那“保护儿童”方面,我们赞同法律指引总没错吧?当然没错,但可以思索更多、了解更多。不论我们偏向认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将“儿童”界定为十八岁以下人士,抑或偏向认同香港《防止儿童色情物品条例》,界定儿童为未满十六岁人士(笔者偏向赞同性学家的界定);我们也会认同“儿童幼稚、少年无知”,均需一定程度的保护、体谅和协助,根本是常识。不过,别将讨论问题流于“直觉上”同意,其实背后也有理据可谈。
现在我们不难知道,婴孩成长所受的诸多影响,一方面强烈地受基因和母亲怀胎时影响,另一方面,出生后的各类影响也非常关键。人类远古祖先数百万年前跟黑猩猩分家,后代最大的差异莫过于脑部大小和体重,脑部较大的人类婴孩较早诞生,需要长时间被照顾,只是学习能力和複杂性也大得惊人,这段时期他们极受成人的教育、改变和塑造。如果出生后儿童备受忽视,他们的智力、语言和精细动作的能力也会受损,而孤儿即使两岁至六岁期间有幸被领养,不少事例反映,他们的智商也只有80分;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孤儿被收容在极少人照顾的机构中,战后发现他们死亡率高达三成,存活下来也有许多心理问题。
而父母角色上,婴孩在语言学习上首先受母亲影响,但建立行为上相当受父亲影响,尤其是男孩子,他们从父亲学习各种能力,同时亦颇受父亲的残忍和攻击行为影响,是故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前文所述遭受父叔辈的性虐,会造成如何巨大的阴影。我们也不难发现,孩童时期极受父母和环境的塑造,“相对于”累积一定生活经验和发育的成人,谈不上有对等的自主性,极须照顾与保护。
此外,过往科学家对“心智成熟”的界线也所知越多。现在神经科学家推论,青少年大脑的“白质”(White matter)发展未足,是造成他们普遍反叛和越轨行为的主因。而大脑细胞数量真正发育完成,随后开始衰减的年龄,大约在二十至二十五岁 / 二十五岁至三十岁之间,此年龄左右大脑细胞数量才基本稳定,以后开始缓慢下跌。数据显示,一般在三十岁后每年会少1%,只是孰多孰少依然因人而异。
这样说来,别说普遍儿童生理上未能享受性爱,更重要在建立心智的过程中,远远称不上“成熟”,莫说对“爱情”的理解、性关系的后果、未来的自我认同等等。你充其量只能说“少年爱”、“中学生应否谈变爱”可以争议,然而,保护儿童却是毫无疑问的,也涉及许多延伸伤害性。如果要谈论“美心妹妹”Celine 写真事件的“灰色地带”,难有绝对的道德判断,那么,绝不是证明了什么“儿童性自主权益”,而是将讨论范围缩窄至:那些有恋童倾向,但暂时没有诉诸犯罪行为的人,会否因为多了浏览儿童照片的途径,而增加性犯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