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疑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有缺乏“自我安全感”引起的。猜疑是对某种表面,或是从某一假想出发,没有把握地进行判断和推理,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心,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心理学认为,猜疑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品质,一经产生,其消极作用很多,即会影响内部团结,又会影响自己的情绪,有损心理健康,而且还可能引起一系列的错误行为,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良的后果。猜疑心重的人通常过于敏感。敏感并不一定是缺点,对事物敏感的人往往有灵气,有创造力,但如果过于敏感,特别是与人交往是过于敏感,就需要想办法加以控制了。
如何消除猜疑心:
(1)为避免猜疑,交往中一要力求实事求是;二要在猜疑得到证实前,予以“冻结”,不以怀疑为基础,进行“合理推论”。(2)用理智力量克制冲动情绪的发生。 当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应当立即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在没有形成思维之前,引进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现实生活中,许多猜疑戳穿了是很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由于猜疑者的头脑被封闭的思路所主宰,会觉得他的猜疑顺理成章。此时,冷静思考显然是十分必要的。(3)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当自己正想猜疑和已陷入猜疑时,可暗示自己: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我好,他们的行为是善意的,并无恶意,是我多虑了,我应该向他们表示感谢。(4)培养信心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培养起自信心,相信自己会与周围处理好人际关系,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5)进行思维转移当自己胡思乱想,瞎猜疑时,可转移思维去想其他美好的人和事物,这样对自己会好些。尽量用另外一个角度去分析事情的发生。例如:你的女朋友没有打电话给你,如果你第一时间就去猜你的女朋友是否变心了,你一定会很伤心,其实事情可能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如果你能够换一个角度去分析的话,也许你会想到,你的女朋友可能很忙,你就不会胡思乱想了。(6)及时沟通,解除疑惑猜疑者生疑之后,冷静地思索是很重要的,但冷静思索后如果猜疑惑依然存在,那就该通过适当方式,同被猜疑者进行推心置腹的交心。若是误会,可及时消除;若是看法不同,通过谈心,各自的想法为对方所了解,也有好处;若证实了猜疑并非无端,那么心平气和地讨论,也有可能使事情解决在冲突之前。(7)学会用“自我安慰法”一个人在生活中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流言,与他人产生误会,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还取得了一次小小的精神胜利,产生的怀疑自然就烟消云散了。(8)坚持“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猜疑心重的人,大多对自己要求不高,对别人倒多少有些苛求。如果对别人的要求不那么高,就不会把别人的言行变化看得那么严重,许多无端猜疑就从根本上失去了产生的基础。
相信自己相信他人(很难走的哦 着就他你对他人的信任 及他人的信誉度是否良好)
要有宽广的心胸,要有最坏的打算。(给自己一个稳定的心态)
多多结识一些好的,知心的朋友,相信自己的真心朋友,试试去了解别人,但不是去猜疑 (这样可以让你相信他人)
怎样消除不安全感和依赖性
这要看你所说的是哪种程度的不安全感。
总的来说,人产生不安全感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而不安全感是男女都会产生的,只是产生的方式不同。女性比男性的依赖性强,所以希望得到依靠的要求也就更强,当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产生不安全感。而男性由于社会要求他们主要依靠自己,所以当他们自身产生问题时容易产生不安全感。
一般来说,一个人在小的时候(婴儿时期)没有和母亲建立较好的依恋关系(也就是没有得到母亲适当的照顾,和母亲分开,频繁更换养育人等),这样长大的孩子会有很严重的不安全感。几乎是对周围的人和事情都不能信任,不敢轻易投入自己的感情。他们除了对友情、爱情等与人的关系难以建立不安全感,对于事情,比如自己的工作或者学习也同样觉得不安。因为在他的意识当中,已经认为投入感情以后不久就会被背叛,或者自己可依靠的人自己的保护者(母亲),不会给予自己保护。
另外,成长过程中,受到非敌对关系人的欺骗或者陷害,也会导致在以后的生活中不容易和别人建立信任关系,但是应该会比较容易在工作或者学习中找到安全感。同时,如果小的时候(就是前面讲到的婴儿时期)和母亲建立了良好依恋关系,那么在以后的成长中就算受到伤害也是比较容易恢复。
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的不安全感就是有针对性的,比如面对结婚,不安全感就有恋爱关系产生;工作压力大时,不安全感就由工作方面产生,对其他事情就没有针对性。
对于处理不安全感的方法,建议做心理咨询,特别是第一类由与小时候的不良亲子关系造成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一般埋藏比较深,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会比较大。通过自我调整和自我暗示不太容易解决。对于第二类和第三类,如果这种不信感严重的影响了你的工作和生活,还是应该求助于心理咨询。如果是可以控制的,建议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尝试在生活中信任身边的人,依靠身边的人。毕竟很多时候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当然,不是盲目信任,而是有选择的信任真正关心自己的人。
消除依赖首先你得学会独立。
一、承认依赖症
患上依赖症后,会很难把握自己,不知道正常状态应该是怎样的。这时候可以对照以下几条标准,看看自己有没有向类似的情况出现?“不管怎样,这件事都要先做”,在你的生活里,就有这样的一件事。这件事会对身体或者经济带来不良影响; 自己已经发现了它的坏影响,可就是没法放弃,总是重蹈覆辙。 哪怕只有一条符合,你就已经在依赖症的边缘了。如果你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找到对症下药的解决办法。 二、不自责
患上依赖症的人,有时会对自己苛求,希望自己能在拒绝依赖的过程中变的更坚强些,但这种过度的自我控制有时反而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有的甚至越陷越深。如果有什么事情是自己想去做的,但是实际实践过程中却没能办到,这也没什么关系。不要责怪自己,要学会经常自我表扬。 三、寻找他人帮助
一个人闷闷不乐,找不到解决办法的时候,依赖症往往趁虚而入。要是有一个能无话不谈的朋友,困扰自己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要想从依赖症中解脱出来,单靠一个人是不够的,个人的过度努力反而会产生新的压力。有的患者原先依赖症的情况确实有所好转,却又很快陷入了努力过程中产生的新依赖症中。但如果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医生会从谈话中发现患者本人可能从未察觉的一些情况。寻求帮助的对象是不是心理医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只靠自己。 四、有时撒撒谎
患上依赖症的人往往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有时不得不违反自己的意愿,日久就造成了心理压力。学会撒撒谎会有所帮助,比如说,别人邀请出去玩,实际上并不想去的时候,可以撒谎说自己发烧了等等。试是看撒这种无伤大雅的谎,它会帮助你掌握属于自己的时间。 五、培养忍受孤独的能力。
一个人呆着,并不等于被别人孤立。学会享受一个人的时光,不依赖别人,也不依赖某种东西或行为。独处的时间能够帮助你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也是形成自己独立个性所必需要的,这是改善依赖症的关键一步。其实,想做到不依赖人也不难的.独立是一种心理力量,需要一点点积累起来,不如从你能做的事做起吧.天长日久,这种心理力量也增长了。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自我矫正
1、首先要矫正日常行为习惯。要认真清查一下自己的行为中那些是习惯性地依赖他人去做,那些是自己做决定的。可以每天做记录,记满一个星期,然后将这些事件按自主意识强,中等,较差分为三等,每周一小结。 2、依赖行为并不是轻易可以消除的,一旦形成习惯,你会发现要自己决定每件事毕竟很难,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回到老路上去。简单的方法是找一个自己最依赖的人作为自己的监督者。
3、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之道:
(1)形成童年不良印痕。依赖型的人缺乏自信,自我意识十分低下,这与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印痕有关。可以回忆童年时父母,长辈,朋友对自己说过的具有消极影响的话,把它们仔细整理出来,进行认知重构。
(2)重建勇气。可以选择做一些略带冒险性的事,每周做一项。例如:独自一人到附近的风景点做短途旅游,独自一人去参加一项娱乐活动。通过做这些事情,可以增加勇气,改变事事依赖他人的弱点。
或许是因为不自信,所以觉得别人没理由真心对自己好,不自觉的怀疑任何人。我建议你先什么都不要想,多帮助别人,从举手之劳帮起,而且先不要想回报。等你付出的越来越多时,你就会心安理得的接受别人的善意,因为你觉得那些你有资格得到了。